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家谱的功能和价值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3-11-16  点击:426

家谱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家谱”的释义是:“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等的释义与此基本相同。家谱的基本特征是记录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血缘世系,主要作用在于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家谱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我们这里不妨引用两段有关文件的内容作一解说。一是 1984 11 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 <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 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植,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二是 2001 2 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 > 的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这里对家谱的功能已经说得非常明白,我们不需要再加解说。

家谱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有人说古已有之,依据是《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楚世家》《三代世表》等篇目,比较详细地记录了黄帝等的历代世系,说这就是家谱的滥觞。我们姑且听之。到了魏晋隋唐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等的需要,官修的世家大族族谱比较繁盛。可惜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这些家族的家谱也大多散佚,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正如苏洵所言:“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家谱由皇室、贵族,进入普通百姓家,始自北宋,创立谱例并被后人所遵循的,是欧阳修和苏洵。欧阳修的《< 欧阳氏谱图 > 序》云:“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又“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苏洵先后写了《苏氏族谱》等 6 篇文章,论述了家谱的体例等,其《族谱后录上篇》曰:“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其不及高祖者,自其得为谱者之父始,而存其所宗之谱,皆以吾《谱》冠焉。”欧阳修、苏洵修谱的体例,包括谱图序、谱图(世系表)、传记、谱例等,成为后代家谱的基本定式,民间修谱多有采用,被称作欧、苏二体。尤其“断自可见之世”更被奉为修谱圭臬。明、清时期,官府鼓励家谱的纂修,社会稳定的时候,全国各地各家族,不论是望族还是乡村农家,普遍纂修、重修家谱,几乎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宋、元、明、清历代,许多著名的士大夫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或者写有大量的谱序。如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朱熹等,明代的李善长、方孝孺、王世贞等,清代的袁枚、钱谦益、李鸿章、张之洞等。民国后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家谱的纂修处于停滞。1984 年国家档案局等三部门发出《关于协助编好 <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 的通知》后,尤其到了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绝大多数家族开始纂修、重修家谱,不少地方成立了姓氏文化研讨会、宗族联谊会等,探讨姓氏的来源,交流家谱纂修经验,海外华人也纷纷回老家寻根问祖、投资兴业。

家谱的体例如何?尽管各地各家族的家谱不尽一致,但是在民国以前纂修的部头比较大的家谱中,基本上都包含下列内容:谱名、谱序、凡例、目录、姓氏源流、先人传记、像赞、恩荣录、五服图、仕宦录、世系、字辈、家规家训、艺文、祠堂、坟茔、谱论、余庆录、风俗礼仪、族产、契约、领谱字号等。20 世纪890年代以后纂修的家谱,由于时代的变迁,像赞、恩荣录、五服图、仕宦录、余庆录、谱论、风俗礼仪、族产、契约、领谱字号等,大多没有了。

家谱内容一般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谱名:家谱的谱名有多种,如: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会谱、统谱、大成谱、房谱、支谱等。有的是会宗谱,有的是支谱。不论叫家谱或是族谱、房谱,谱名前一定要注明里籍或者郡望、堂号,有的还加上编修时间、次数

谱序谱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一般是主持纂修主编撰写,主要记述修谱缘起、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组成等。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人所作的序,主要是对该家族的赞美与希望。请名人写序是为了抬高本家族的声望。重修的家谱除新序外,历次旧谱中的序文也要收录进去,这样可以知道修谱的历史。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等,主要是阐明纂修家谱的体例、纂修原则、记叙方法、收录范围、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以及对入谱人物的标准、内容详略等作出规定,以便修谱时有所遵循。

目录:从谱序到每一卷、每一章的卷目都要列出来,以便于索检

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讲究木本水源,因此,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得姓始祖、开基始祖、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大多追溯到三代分封的诸侯国,甚至要和黄帝、炎帝拉上关系,说得姓始祖是黄帝第几世孙,以此彰显家族的显赫。客观讲这也是中华文化尊重传统的体现。

先世考:又称分衍录、地望考等,主要是反映宗族的历史,包括本姓来源、历次迁徙等,是确认家族姓氏来历、迁徙源流的重要依据。有的家谱将历次迁徙路线都记载得非常清晰,有利于寻根问祖。明清以来的家谱中大多有这些内容。

传记:各谱有多种叫法,如谱传、家传、世传、行状等。主要记述本家族名人的功绩品德他们其对国家、民族、社会,或者对地方、家族做的贡献,以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为了充分褒扬传主的功德、事迹,以期起到激励后世的作用,这些小传往往是由有名的学者撰写故收录到家谱中的传记一般具有当地文献史料价值

世系:世系是家谱的主体,一般分为图、录两部分图就是家谱中都有的世系表,有的叫世系图,是以图或者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的世系,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欧阳修所创图谱以五世为限,五世以外另外开辟一个世系。一般是从高祖到玄孙即一到五世为一图,从五世到九世、从九世到十三世为一图,以此类推。图表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每个人的名下记载子孙姓名,人物事迹,如迁徙、婚嫁等,附在图后。世系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其优长是传承关系一目了然。只是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都不再使用横线分图,而是从一世一直往下列表。还有一种体例是苏洵创立的。其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间隔,主要强调的是宗法关系。

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行第等,是记载家族成员辈分的字语。一般情况下,同一辈分的家族成员都使用统一规定的某个字或偏旁起头,再与其他字结合而成名字。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或偏旁,世代相传,以示不同辈分之间的区别。这样,同一家族的成员不论分迁到何地,只要能背出来字辈诗,就可以知道是否同宗,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明确了,互相称呼也不会出现失礼的情况。

族规家训:族规家训在家谱中的名称各异,如家范、家训、家约、家戒、家法、家规、祖训、族规、族约等,是各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制度和希望、要求。有的家规、家训、家范,是族内某一个人为子孙制定的,被称为某公家训或某公遗训。多数家规、家训是族人共同协议决定的,针对的是家族全体成员,民国以前有的家族对家规非常重视,就像国家法规,要求子弟必须遵守,每年祭祖时在祠堂向族人宣讲一次,对族人具有极强的约束、教化、规范作用。

艺文:也称著述、文苑。主要是辑录家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诗词、文章、书信、碑铭、序跋等,部分重要文章辑列原文,多数则开列目录。有的也收录由名人撰写的与本家族成员有关的文章。

祠堂祠堂也称宗祠、宗庙、家庙、家祠等,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某些即使居住在一个镇甚至一个村的大家族,由于支派繁多,除了总祠外还建有分祠。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祖和祭祀结束后的聚餐,族中会议、解决宗族内部的纷争、处罚家族内的不肖子孙等活动,也多在祠堂中进行。家谱中一般对祠堂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诸如祠堂所在的位置、建立的过程、建筑规模等,有的还收录了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祠堂的主要功能是历代神主的安放、进行祭祀等。

郡望和堂号:“郡望”和“堂号”是家谱中的重要内容,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宗族、支派的主要依据,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又称地望。“郡”是古代政区名,直接隶属中央。秦统一后划全国为 36 郡。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都有大的家族,常以郡名与姓氏合称,表示世世代代居住该地,是为人仰望的显贵家族。比较著名的郡望如:崔氏清河郡、张氏清河郡、卢氏范阳郡、李氏赵郡、郑氏荥阳郡、王氏太原郡等。大家族因为迁徙、分居等,分为很多支,这些析居的家族一般都要另立祠堂、坟墓,他们就根据先人的德望、典故等另起一个称号,就是“堂号”。如张氏的百忍堂、杨氏的四知堂、王氏的三槐堂等。堂号除了写在族谱的封面,有的作为匾额镶嵌在祠堂门楣上

坟茔:在家谱中又称坟墓、坟山、庐墓、祖茔等,即家族墓地。有些大家族墓地分布范围较广,甚至不在一处,为便于子孙后代扫坟祭祖,家谱中对祖坟有详细记载,包括各支派墓地分布、墓主的坟向等,都讲得清清楚楚。民国以前的家谱,一般有墓祭制度,对墓祭时间作有具体规定。

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新修家谱一般都组织一个修谱委员会,所有参与修谱人员、捐资人员,都有记载。以上是家谱的基本体例。一部家谱尤其是新修家谱不可能将上述体例全部用到,但其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作者:王全营(河南省社科院)  摘自《决策探索》】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