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殷商甲骨文的重大价值
1、殷商甲骨文的发现与重大影响。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引起学者关注,到新中国前后80多年对安阳殷墟的十多次考古发掘,甲骨文的发现在全世界不断引起震动。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称:“国内外共藏甲骨一十五万四千六百零四片。举成数而言,我们就可以说,八十多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约有十五万片。”据不完全统计,在出土的甲骨154600片甲骨上共刻有文字约50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有2000个左右。
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表决通过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会这样评价殷墟:“这里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体系。殷商甲骨文其字体结构已基本与后世的“六书条例”相合,它以象形、会意为主,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俱全。早期象形字成分较多,到殷商代晚期象形字比例逐渐减少,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大多数文字已趋向定形,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它上承陶文等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篆、楷,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体系”。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
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主要是殷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殷商王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朝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行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预知吉凶祸福来决定行止。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集中堆存在窖穴之中。
3、甲骨文汉字体系的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甲骨文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不断演化为现代汉字体系。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发明、独立产生发展、在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体系。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事情,它标志着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成熟程度。当今世界上,仅有汉字和拼音文字两大文字体系。汉字这种书写系统是同汉语这种语言系统相适应而生存发展的,汉字系统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模式在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汉字研究学者认为,方块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缩微系统。绝大部分汉字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它的意符是信息存储体,声符是信息识别体,至于象形字、会意字,几乎可以望文知义。汉字的信息记载量很大,是线性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汉字也被称为“东方魔块”。
二、商部族对甲骨文创造的独特贡献
1、关于甲骨文成长发展历史的探索。既然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体系,那么它成长定型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期。根据郭沫若的推断与一般文字发展史的公认规律,甲骨文形成成熟文字体系之前至少也要有千年的初创发展历史。
何九盈等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讨论汉字起源时就提出:汉字起源的上限难以从实际上确定下来。现在能够提出的根据,最远的只有公元前4000年左右属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以及时间于此相近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刻符。……至于汉字起源的下限,可以从小屯殷墟甲骨文往上推测。当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小屯殷墟甲骨文已是能够完整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这个体系形成的开端应当在夏商之际。商人在灭夏时,已经有了记事典册。那么,汉字字符开始积累的年代,似可估计为夏初,也就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
2、先商部族使用文字的史料记载。在夏代都城二里头的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有甲骨文等文字;而先商部族发明甲骨文是考古与传世文献可以相互印证的。《尚书·多士》记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周公说:“你们知道,只有你们殷的先人才有记载历史的文献,殷更改了夏的大命。”可见,商部族人们发明甲骨文创制历史典籍是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共识。
3、甲骨文是先商部族的独特创造。经过许多学者考证研究,甲骨文大多是商代占卜记录。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钻孔、灼烧、契刻出来的。
《礼记·表记》说“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族人尊神,遇事好占卜以求神示。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在占卜之前,他们先把龟甲或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上天和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对骨甲裂纹用硬物刻画出更加清晰明显的线条与符号,不断强化认知后,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综合演释能力的日趋成熟化,逐步形成了形象与抽象统一形式的部族精神图腾和占卜文字——甲骨文。
4、商丘地区关于早商、先商时期的文字考古发现
A、早商时期的甲骨文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商丘地区已发现有商代早期二里岗上层时期的卜骨与陶文。1976年冬到1977 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和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商丘柘城县岗王乡孟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商代早期二里岗上层时期的文化遗存。遗迹包括房基、灰坑、冶铸生产遗存、陶窑、墓葬等。发现卜骨卜甲共19片,包括7片牛肩胛骨、2片兽类长骨、1片鹿肩胛骨、1片猪肩胛骨、1片羊肩胛骨、1片龟背甲和6片龟腹甲。卜骨卜甲在灼前先钻,钻痕疏密不等,排列无规律。钻痕多呈圆形,直径大的1.3厘米,小的0.4厘米,一般为0.8厘米左右。绝大部分钻痕用钻类工具钻成,少数用刀一类工具挖成。其中还发现了陶文:一个像“五”字,刻于陶纺轮上;另一个刻于残陶罐上,字体像执壶祭享之状,类似甲骨文的“配”字。
B、略早于先商初年的陶文刻画符号。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雏形,与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考古发现大多在陶器上,也被称为陶文。王玉哲《中华远古史》提出:“我们推测陶文出现的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商丘地区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王油坊上层遗址中发现有陶器刻画符号;遗存年代据碳十四数据测定约为公元前2300年左右,略早于夏代初年和商祖契的生活年代。
“河南永城王油坊上层属造律台类型的陶器中,曾发现两例刻画符号。一例为一陶碗,外面刻竖形符号和X形符号;另一列为高领瓮,肩上刻五个X形符号。”这一发现为推测商祖契为甲骨文发明人提供了考古证据材料。我们可以期待,在商丘及附近地区发掘先商、早商文化遗址,有可能发现关于文字创造发明方面的新的资料证据。
综上所述,商族人祭天、敬神以火烧甲骨占卦,长期在一定范围内保存秘传着“天意神示”的文字符号,逐步成就了文字创造方面的伟业。不可否认,商朝以及先商部落族群对汉字的创造发明有着十分重要的独特贡献。我们可以说商朝人、商族人是中华文字和文明的卓越创造者。
三、对契与仓颉的有关文字创制的蠡测
1、契的几个称谓。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A、商族始祖契古代称之为偰。《说文·人部》“偰:高辛氏之子,尧司徒,殷之先。从人,契声。私列切。”《说文·大部》“契:大约也。从大。《易》曰:‘后代圣人易之以书契’。苦计切”。契,专指邦国之间的契约,后来泛指契刻的文件。契与偰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
B、商族始祖契(偰)又通卨。《康熙字典·人部》偰:“古文卨,先结切,《说文》高辛氏之子
尧司徒 殷之先也,通借契”。《康熙字典·丑集下·大部》契:“《广韵》苦计切,《集韵》《韵会》诘计切,《正韵》去计切。音栔,约也。《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又《正韵》先结切,同卨,高辛氏子舜五臣之一,商之祖也。《书·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别作偰、卨。”现代汉语中,偰与栔作为异体字都并入为契。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契(异体栔)读qì,义项有用刀雕刻、刻的文字、契约、情意相投。《新华字典》契:(异体偰,读xiè):“商朝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偰字不再单独使用,其作为专指商族始祖之义项并入了契字。
C、因玄鸟生商,契又被称颂为玄王。《荀子·成相篇》:“契为司徒,民知孝弟尊有德。……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国语》云:“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这里玄为神秘之意,非为黑色。
D、契又被称为阏伯。《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契与阏伯称谓出于不同史册,或为司徒,或为火正,但其所指皆为陶唐氏帝尧之臣、高辛氏帝喾之子、皆封于商丘、其后商人相土为继承人,所以学界大多认为契与阏伯是一个人。
2、契的职责与功劳。《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尚书·尧典》云:“帝曰:‘契,汝作司徒,敷五教,五教在宽。’”《孟子·滕文公》上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赵岐注:“司徒主人,教以人事,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贵信。是契之所教也。”契的职责就是从事文化教育,进行社会伦理教化,使民众讲礼仪,社会生活行为有秩序。
3、契(偰)是甲骨文的重要发明人
A、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早期大多都称甲骨文为“契文”“书契”。如孙诒让1904年写成出版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还有罗振玉出版著作《殷虚书契前编》、商承祚的《殷契佚存》、容庚的《殷契卜辞》、叶玉森1933年著作的《殷虚书契前编集释》、吴其昌1934年著作的《殷虚书契解诂》等。
“契”的本意就是刻。甲骨文 ,左边象形刀,右边像纵横交错的刻纹,表示用刀具在龟甲、兽骨上刻划记号、标志。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加“大”,强调“契”为成年人的行为。
《说文·大部》:“契,大约也。从大。”《易·系辞》曰
:“上古结绳记事,后代圣人易之以书契。”说契是邦国之间的协约,说明早期的契刻文字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又说,后代圣人发明了契刻文字,记载重要事项,成典成书,代替了上古的结绳记事,更加强调了契文发明的重大意义。显然,契刻文字流传到现在的就是甲骨文。
B、偰就是创制契刻文字的那个重要人物。契之所以称为“偰”,与他创制契刻文字
——甲骨文有关。
《康熙字典·丑集下·大部》:“契,音栔,约也。《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诗·小雅》:契契寤叹,又灼龟具。《诗·大雅》:爰契我龟:契所以然火而灼之者也。……又《正韵》先结切,同卨,高辛氏子
舜五臣之一,商之祖也。《书·舜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别作偰、卨。”何光岳《商源流史》称:商族始祖契是发明刻字记事的著名人物,故称之为契(偰)。
商部族的杰出首领契,创制出甲骨文;因为甲骨文主要采用契刻的方法写字,所以后人称他为“偰”——意即偰是创制契刻文字的那个重要人物。
4、仓颉墓在商丘虞城并非偶然。古代史籍记载、民间传说仓颉是黄帝史官、造字鼻祖。许慎《说文序》记载:“黄帝之史仓颉,……仓颉之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称:“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则其始也。”罗泌《禅通纪》云:“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推测:仓颉发明了依类象形的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考古学称之为陶文,为甲骨文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与准备。
全国有多处纪念仓颉的遗迹,有仓颉陵、仓颉庙、造字台等。在仓颉纪念遗迹中,较早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商丘的仓颉墓在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北隅,就在阏伯台东北方向,距离约20公里处。据《虞城县志》记载,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唐时扩建,后废。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仓颉祠。1976年被命为虞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命名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丘地区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携弟子巡游时,途经虞城县仓颉墓地,看到一具裸露的颅骨,抱在怀中便跪地痛哭。弟子不解,孔子悲痛之余向弟子解释,他说怀中抱着的这具颅骨上面有四只眼孔,不是造字鼻祖仓颉,又会是何人?于是,孔子命弟子挖坑筑墓,将仓颉的尸骨重新掩埋。
仓颉墓等纪念造字始祖的构筑物在商丘至少已存在大约两千年以上,这绝非偶然事件;或许仓颉就是在商丘地区生活并发明早期文字;或许是仓颉的方法和成果影响了商部族的人们,启发他们创制了甲骨文。但可以肯定的是,发明创造文字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精神,在商丘是受到历代人民尊崇的。
【原创:赵云峰 来源:商丘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