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殷志兰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
 
详细内容  

古代的丁忧制度

发布者:0xadmin  发布时间:2024-04-10  点击:101

中华是礼仪之邦,古代非常注重丧葬和祭祀文化。儒家思想重孝,汉朝建立后,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当父母或直系尊长去世时,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在汉朝以后,丁忧制度对政治和官员都有较大影响,关乎到官员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官员们的仕途和命运。丁忧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传统道德礼仪制度,体现了儒家的孝道观念。

一、丁忧制度的历史沿革

丁忧,又称“丁艰”,是古代遭逢父母之丧的统称,其诞生时间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根据《礼记》曰:“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可见,从周朝时期,倘若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三年,因此诞生了守孝三年习俗。又因为《礼记》中已经有了“三年忧,恩之杀也”的说法,因此当时已经提出了“忧”的说法。根据《尔雅》中的解释,“丁”字为“遭遇、遭逢”的意思,因此,才有了“丁忧”一词。虽然周朝时就有了丁忧,但仅仅是一个习俗。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提倡“忠孝”,《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儒家思想把丧礼的高度大大提高,汉朝建立后,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汉朝以后,更加注重丁忧,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凡是丁忧期间,子女不得婚娶,不得娱乐,不得生育,不得远游。如果是官员遭遇丁忧,需要解职回乡守制。因此,丁忧制度从汉朝以前的习俗,变成了汉朝以后的法律,凡是违背丁忧规定的人,都会遭到惩处。唐朝的法律记录较为健全,例如《唐律疏议》记载:诸闻父母若夫之丧,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也就是说,隐瞒父母的丧事,不举哀的人,要被流放两千里。三年丁忧时间没到,提前结束的,要被判处三年徒刑。丁忧,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况:第一,所谓的守孝三年,实际上是指27个月,也就是说两年零三个月;第二,亲生父母的去世要丁忧,养父母、继父母的去世都要丁忧,还有直系尊长去世也要丁忧。庶子要为嫡母丁忧,嫡子不必为庶母丁忧;第三,丁忧一般由儿子来完成,女儿、女婿,以及孙辈和重孙辈都可以不必丁忧,但也要避免娱乐活动和生子嫁娶等。如果儿子已经去世,则孙子必须丁忧;如果孙子也不在了,则由重孙丁忧。丁忧不出三代,从重孙以后,就可以不必丁忧;第四,丁忧有分类,若是父系亲属去世,称为丁外艰,如父亲、祖父、曾祖父去世。若是母系亲属去世,称为丁内艰,如母亲、祖母、曾祖母去世。丁忧期间的官员,需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回家守孝,这和官员的仕途和命运有着很大关系。

二、丁忧适用对象

主要适用于朝廷的各级官员,包括文职和武职官员,但一般不包括普通平民百姓。官员在守孝期间不准为官,国家也不可强招其为官。除非国家有特殊需要,可能允许官员夺情继续任职。违反丁忧制度的官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如被剥夺官职、充军等。

丁忧制度不仅是一种守望孝制度,也是干部轮换的一种机制,有助于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参与国家治理。同时,也是培养官员忠孝仁义品质的重要方式。该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三、丁忧期间的“不孝”行为

中国古代社会,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官职本位思想非常严重,对权力、官职的非常贪婪和追逐,尤其对于那些官运亨通、仕途正隆的官员,丁忧会让他失去现有的职位,三年孝期归来,原来的职位早已被别人占领,而自己只能被另作安排,这就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官员在丁忧期间的不孝行为,史书不绝。可归纳为匿丧不举、忘哀作乐、未满释服求仕、居丧嫁娶、居丧生子、居丧分家、居丧应试、其他“不孝”等行为。

1、匿丧不举。《礼记》曰:“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再大的官,遇到父母丧事,都要远离官场。但有个别官员为了不失手中的权力,故意隐瞒父母的丧事,因古代通讯不发达,朝廷也不可能一一核实。因此,匿丧不举的事件,屡有发生。这种隐瞒丧事之事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这位官员的道德缺失,是“不忠不孝”之人,将彻底无法翻身。据《旧五代史》记载:“滑州掌书记孟升匿母服,大理寺断处流,特敕孟升赐自尽。”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唐律疏议》特别规定:“父母之丧,解官居服,而有心贪荣任,诈言余丧不解者,徒二年半。”该法律被历代所沿袭,但匿丧不举者,屡禁不止。

2、忘哀作乐。丁忧期间,不得娶亲,不得行房事,不得娱乐,不得远游。但有些人禁不住诱惑,在丁忧期间偷偷作乐。据《新唐书》记载:“皇甫镈擢制科,为监察御史,居丧游处不度,下除詹事府司直。”《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工部侍郎毋守素免、坐居父昭裔丧纳妾……。”这两个例子,分别是在丁忧期间远游和纳妾,最后都因“大不孝”受到惩处,基本上政治前途从此断送。

3、未满释服求仕。古代丁忧的时间是27个月,前25个月被称为正丧,是不可以过问仕途的。后面两个月,官员可以正式向吏部报告,说明自己丁忧即将期满,让吏部提前安排职位,丁忧结束就可赴任。但总有一些贪婪之徒,还末满25个月,就迫不及待的托关系谋求肥职或就上任。这就是“未满释服求仕”。

4、居丧嫁娶、居丧生子。在居丧期间,是禁止娶媳嫁女的。《大清律》规定:“凡居父母及夫丧而身嫁娶者,杖一百。”不允许嫁娶,是指守丧者本人,以及他的儿女都不允许有婚嫁的情况。不仅不允许娶妻嫁女,连纳妾、或者把女儿送给别人做妾也不可以。居丧期间不允许生子。若在丁忧前已怀孕,这可以生产。但是,也有官员喜欢标榜,强制让妻妾流产,或孩子出生后,对外隐瞒。据《后汉书》记载:一个叫赵宣的人,在丁忧期间生了5个儿子,对外隐瞒此事,最后身败名裂。

5、居丧分家、居丧应试。如果家中有兄弟多人,在父母去世丁忧期间,是不允许分家。在丁忧期间,考生不允许参加各级科考。

6、其他“不孝”。丁忧期间,吃荤,饮宴都是不孝行为。因不允许参加饮宴,所以对他人送来的红事请柬,可以拒绝。清朝时,剃头也是丁忧期间的不孝行为。

四、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的影响

丁忧制度在古代官场是个特殊的存在,因此对官员的仕途影响很大。如以上几种丁忧期间的“不孝”行为,一经查实,几乎很难翻身。若在丁忧期间表现突出,也会有特殊嘉奖。如明朝官员权谨,因为丁忧期间表现突出,被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明史》载:“母年九十终,庐墓三年,致泉湧兔驯之异。有司以闻,仁宗命驰驿赴阙,出其事状,令侍臣朗诵大廷,以示百僚,即拜文华殿大学士。”

实际上,官员在丁忧期间只要坚守忠孝原则,除主观原因影响,丁忧对官员仕途的影响也较大。丁忧被解职三年,绝大多数官员在丁忧后很难再回到原来的职位。这有利于封建社会官吏在岗位上的流动。等三年丁忧之后,再次为官,大多数官员还能找到和原来大致相当的职位。如唐朝吴兢,在丁忧前担任谏议大夫,丁忧后担任太子左庶子,两个官职均为四品,差别不大。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唐朝诗人元稹,在丁忧前时运不济,仅仅担任河南县尉(八品),丁忧后突然时来运转,担任监察御史(六品)。但和元稹齐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比较倒霉。他的母亲去世,便辞官丁忧,但母亲的死因是看花坠井致死,白居易在丁忧期间并无不孝的举动,就是作了两首诗,一首是《赏花》,一首是《新井》。有人弹劾他,说不顾母亲因“花”与“井”而死,违犯忌讳,惨遭贬官。白居易这种情形并不少见,这叫政敌迫害。正是因为丁忧对仕途充满不确定性,很多人不得不在丁忧期间谨言慎行,在遵守道德底线的同时,还不能被政敌抓住任何把柄。

五、丁忧的特殊产物——夺情制度

从汉朝以来,官员的丁忧制度,在孝和忠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如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官员突然丁忧,临阵换人,会造成诸多不便。但如不丁忧,官员就会面临不孝的指责。如果丁忧,又会面临不忠的可能。于是诞生了一种允许在特殊情况下不丁忧的制度,叫“夺情”。夺情,又称“夺哀”,指对于重要岗位的官员,在其父母去世后,不允许辞官三年,而是让他继续留任,或素服办公。或官员正在丁忧,还未满三年,而朝廷有要事,需要提前启用这名官员。什么情况下才能夺情,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由皇帝决定或礼部商议。

汉朝时期,汉文帝的重臣晁错的父亲去世,10天后就被起复,这是较早的夺情记录。后来唐朝名相房玄龄、宋朝名臣寇准、明朝改革家张居正,都曾是被“夺情”的大臣。明朝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当时官居内阁首辅,他的工作举足轻重。一方面万历皇帝离不开张居正,另一方面,张居正身居高位,也不愿意离开权力中心。因此,万历下旨,让张居正“夺情”。但很多人以张居正贪恋权力为由,弹劾他不忠不孝,最终酿成了一场政治危机,闻名于史书。

从朝廷用人角度来说,夺情制度的出现,是合理的,但因没有统一标准,也就难免被钻营的官员利用。夺情本是缓解丁忧时忠孝矛盾的一种方式,但发展到后来,却成为官场斗争、捞取政治利益的一种工具,违背了最初的本意。

六、丁忧制度的历史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孝文化。丁忧制度历史悠久,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化层面上,丁忧是孝文化的一种体现,自儒家学说诞生后,特别是在汉朝以后,丁忧制度对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在政治层面上,丁忧制度在缩短官员任期,促进官员更新迭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封建社会官场上的官位主义思想泛滥,在丁忧期间,也有钻营之人,因丁忧不慎,落下身败名裂下场。丁忧制度对古代的政治、官员个体的仕途影响极大。第三,丁忧制度在各个朝代不断发展,逐渐被朝堂争斗所利用,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这暴露了丁忧制度的局限性,甚至造成孝道文化的扭曲,这是极不可取的。

丁忧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传承发展了两千余年,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学习了解丁忧制度,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汲取营养,正确处理亲情与责任的关系,促进核心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爱国、爱家、爱社会,培养自身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心聚力、担当奉献!

【本文源自网络,略有改动,仅供学习交流】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