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良 殷耀祖
苏南地区殷氏最早是东汉谏议大夫殷封(字建之)为避党锢之祸,于桓、灵二帝间(约167年前后)自河南陈郡渡江南迁“栖润之曲阿”(润为镇江古称,曲阿为丹阳古称),谱称“迁润初祖”。明万历四年(1576),明户部尚书、南渡殷氏安徽歙县上里第十五世祖正茂公(字石汀)来润会族时,不仅携歙谱前来互通考证,商谈联宗修谱,还书赠“东汉世家”匾额一块,一直挂在润东留村殷氏宗祠内,作为润歙两地宗祠堂匾,以示润东殷氏源远流长。此堂匾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动乱中流失。
南宋右武大夫、殷封后裔秩公(字秉常)于1164年乞休后,定居润东之大港,是为南渡殷氏始祖。自殷封至殷秩,即从东汉后期至南宋初期,历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960余年,屡遭兵燹,谱牒散失,历代
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像
诸祖若断若续。近年虽根据民间藏谱记载欲以完善,但谱载不尽一致,难以考证,无法系统完整,只好“舍远就近,秉常公以后则本源清晰,自秉常公为始,公以前历代诸祖听其若断若续焉”。苏南宋南渡殷氏已有850余年,传世34代。
近10余年来,随着殷商文化研究的开展,各地修谱续谱方兴未艾,频繁族谊交流、谱牒互赠、寻祖问根等方式,苏南地区宋南渡殷氏彰显如下三个特点:
一、主流殷氏都归宗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
秉常公定居大港卒殁后,二子因“厌市镇嚣尘”,自大港先迁埤城汤巷,后又寻迁华墅定居,以华墅为祖地繁衍生息。数世以后,丁繁族大,逐步外迁,除麒麟派六世祖询公远迁安微歙县上里外,在苏南地区渐形成四个支派。
第二世祖永辉公像
1、华墅派:是为润、常、歙三地殷氏之根地。“各派之殷均由丁岗华墅而出,为今诸族之祖居也。”华墅村原是有400多户的大自然村,村内殷氏分东、中、西三个分支,建有宗祠三座。后裔主要在乡内分迁,邑内有谏壁、西麓、镇江等地。2010年,因地方开发建设需要,华墅村逐步拆迁,族人入住丁岗境内平昌新城。
第二世祖永宁公像
2、麒麟派:麒麟村在华墅向南约30里,四世祖立公(字承宗、号东村)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见该村“林木森秀,南临九曲河,东西两岗回环,合脉盖一方,风气会聚,风俗淳美,可为子孙世居,自华墅迁居麒麟。”旧时村上建有殷氏宗祠一座,为五间三进,二进正厅悬挂“东汉世家”匾额,村东南1里许有“东岗上”丘陵地,为麒麟殷氏祖茔,现辟为茶园,旧迹尚存。
麒麟始祖承宗公像
麒麟殷氏后人播迁附近有上庄、东岗、西岗、东茆、小里等村,外地主要东迁常州、无锡、宜兴、江阴等地。
红色保垒麒麟村纪念碑
麒麟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丹北地区抗日活动中心村之一,广大村民积极投入抗敌斗争,踊跃参军,面对敌人的种种暴行,坚强不屈,前赴后继,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现村西建有一座巍峨的纪念塔,上有“红色堡垒麒麟村”七个金色大字,碑上镌刻着15位英烈姓名,其中殷姓族人就有12人。
麒麟村处在丹阳城东北约10公里,是一个有近500户的大自然村,村名现以谐音简化为“其林村”,是其林村委会的所在地,现隶属丹阳经济开发区管理。
3、黄墟派:五世祖宗贤公(字希圣)自华墅西南“越马迹山,重岗环抱,风气悠钟,其俗忠厚,其业耕读”,“且有雉兔交驯之异”,遂于宋末元初(1227年前后)徙居于此,命地名曰“黄墟”。又五世后,族兴丁旺,在乡内分迁有30多个自然村,以黄墟、西黄墟、上黄墟、华家、墩下、大叶、大缺等村较为集中;邑内有谏壁、辛丰、丹徒、丁岗、大路、高桥等乡镇;外地有丹阳、镇江、海安、南通、高邮、滨海、宿迁、六合等地。黄墟殷氏历来传承耕读传家,明清以来,人文蔚起,古称“鼎族”,科举考试中榜有进士2人、举人8人,以茂才膺辟2人。
黄墟始祖宗贤公像
黄墟集镇建有殷氏宗祠(总祠)一座,颇具规模,现二、三进保存比较完整,2004年列为镇江市文保单位。乡内还有殷氏分祠20余座,都称某某公分祠,每分祠都自立多个堂号,如西黄墟为门心堂等,大缺为六行堂等,大叶称颁芬堂等。总祠西侧是六房里古民宅,风格独特,闻名当地。2015年已修缮部分旧居,并对外开放。现当地殷姓有1700余户,4500余人.
4、留村派:留村在华墅西北约五里处,古称“西堡”,“古里者以驸马戴公为盛”。华墅五世祖荣公(行万三)因其祖父庆泽公与戴附马有秦晋之好,并建房乐以为邻,荣公“隐有留恋不去之意”,遂自华墅定居于此,是为留村始祖。至十三世族内渐分成恭、秀、颖、琮、慈、彥六个分支。
留村始祖荣公像
该族在明洪武初年(1368年前后)始建宗祠,并立堂号为“伦叙堂”,清代又两次进行扩建复建,前厅挂有正茂公所赠“东汉世家”匾额,并办起学堂。解放前后一直为“留村小学”所用,文革期间祠堂受到破坏,加之又遭龙卷风袭击,已成危房。2004年金陵游子殷寿源心系乡梓,念祖思根,出资80余万元,原地重建宗祠,2007年已列为镇江市文保单位。现宗祠为留村村委会用房和村民活动中心。
留村殷氏后裔,主要在本地分迁繁衍,少数为避乱迁往苏北泰兴、淮阴等地。
二、始祖墓地尚存,经修缮后已列为丹阳市文保单位
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于1167年卒殁后,先葬大港,曾三次扩墓迁葬,因地近江边,常遭洪水啮墓,经正茂公出资捐俸,在埤城雀梅墩购置祭田墓地,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经合族共议迁至雀梅墩,“方一劳永逸”。清乾隆七年(1742年)墓穴调整方位,又因“旧碑日绽,今兹重勒,意照原文”,并将二子墓葬前左右。建墓200多年来,一直有专人护守,并在村中建有护守房屋三间三进,旧称“小祠堂”,每年润、常、歙地族人都前来互谒祖墓,畅叙族谊,直至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疏于管理,墓区草木丛生,墓碑移作他用,墓体坍塌缺陷。2007年,埤城、东茆等族人,尊祖敬宗,找回墓碑复立,“清明”时节进行墓区除障清理,方便族人祭祖扫墓。2010年和2014年,由南渡殷商文化联谊会组织秉常公后裔族人,在墓地举行秉常公诞辰910、915周年纪念活动;2011年秋,经南渡殷商文化联谊会倡议,动员族人资助修缮墓园,2012年4月举行墓地修缮竣工落成典礼,此三次大型活动,每次都有近200余人参加祭奠。并组织申报材料向丹阳市有关部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经丹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列为丹阳市文保单位,在墓地立示文保碑。
秉常公墓文保碑
三、南渡殷氏四派根地都藏有旧版宗谱
南渡殷氏四派根地和苏南其他各地殷氏,通过发掘和征集,发现多部清或民国时期编修的殷氏宗谱(族谱、家乘),这为续谱创造了条件。四派根地宗谱概况是:
1、《润东华墅殷氏宗谱》(东分)
该谱编修于1940年,木刻本,全谱16卷24册,现存21册。卷一为历次谱序、凡例、总目等;卷二为衣冠图; 卷三为训典考、世德考、闺范考、祠规考、丘墓考等; 卷四至十三为世系图表;卷十四、十五为文献考、碑记等115篇;卷十六为本源考、姓氏考、里居考等。由族人殷冬林收藏。
2、《麒麟殷氏家乘》
1924年编篡,木刻本,全34卷38册。卷一、二为序、本源考、姓氏考、里居考、训典考等;卷三、四为衣冠图; 卷五至二十七为世系图表; 卷二十八为世德考、闺范考、祠规考等;卷二十九至三十四为文献考、赞言等。2016年初,该族组织专人正紧张有序地按旧谱为蓝本进行续修。
3、《黄墟殷氏家乘》
约编修于1885年,木刻本,共40卷60册(缺第1册),由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卷二、三为训典考、丘墓考等;卷四至十一为文献考、闺范考、衣冠图等;卷十二至卷三十九为世系图表;卷四十为余庆录、遗迹考等,内容丰富翔实。2016年7月,经族人多次与南大图书馆沟通,出巨资已请回该谱电子版全文(见上图片) 。
4、《润东留村殷氏族谱》
1891年编修,木刻本,全16卷32册。卷一至三为序、谱例、诰敕等;卷四至五为本源考、姓氏考、衣冠图等;卷六至七为世系图表;卷八至十六为世德考、闺范考、文献考、祠宇考、家训考、里居考、丘墓考、遗事考、执谱考等。2016年5月族人殷寿源继重建宗词后,又将该谱进行修补重印,更新30套,分发有关族人和单位收藏。
苏南多地殷氏族人利用谱牒资源进行续修,热情高涨,如常州芳茂山、梅村、赵岸里、寨桥、夏坊;无锡锡北、赤墩里、江阴华士、申港、云亭; 宜兴和让圩、大浦; 丹阳麒麟及东茆、镇江丹徒黄墟、丹阳练湖张官渡、新区留村等地。有的地区族人千方百计通过网络出资请回旧版宗谱,如常州西夏墅后贤殷氏从北京国家图书馆耗资2万元,请回清光绪版《后贤殷氏宗谱》(复印件)进行续修。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苏南南渡殷氏共新修宗谱18部,重建宗祠3座,为绵延族史和提供族事活动场所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