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是千古罪人 还是历史功臣 ——关于殷纣王的评价

发布者:郭胜强  发布时间:2018-11-26  点击:780
 一、殷纣王其人
    殷纣王(残义损善曰纣,是周人对殷帝辛的恶谥)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一提到这个名子,在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定是一个残暴、荒淫、邪恶的暴君形象,几千年来不知承受了多少骂名。那么,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其实,根据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记载和近代商周考古资料所揭示的商代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殷纣王是我国上古时代一个英武果断、不拘守常规、勇于革旧布新的帝王。他在位时亲自帅兵征服了当时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推进了中原先进文化向边远地区发展,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史记·殷本纪》亦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公元前1600年,商朝的开国之君汤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商王朝。商朝早期的都城曾多次迁徙,公元前1300年,第十代二十任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盘庚迁殷后都城固定下来,一直到其灭亡254年,不再迁徙,因此以后的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王朝。
    殷纣王是商朝第十七代三十一任国王,名辛,又名受,又称帝辛,一般被称为殷纣王。殷纣王是商王帝乙的次子,他还有一个长兄微子启。为什么作为次子的殷纣王能够即位呢?《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也就是说启的生母是帝乙的庶妻,纣的生母是正妻。这种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并不准确的,是司马迁用后世那种严格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法”来解释商代的历史。商朝王位的继承制度,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兄终弟及”, 即先王死去后王位传给弟弟;也有学者认为是“嫡长子继承制”。近年有学者提出商王传位是“传壮不传弱”,即传位给强壮者,显然,这种说法比较更符合实际,后面还要专门谈到。在帝乙死后,由纣继承了王位,而微子启就成为了一个反对派,导致了内部的激烈斗争,后面也要专门谈到。从公元前1075年到公元前1046年,殷纣王在位30年。
    在中国历史上,殷纣王之所以成为受人唾骂的千古罪人,是因为他是个亡国之君。商朝末年,在现在的陕西西部兴起的周部族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周王姬发兴兵伐纣,牧野之战,殷纣王兵败自焚,殷商王朝灭亡。在殷商王朝灭亡之后,周人把一切罪名都强加在殷纣王的头上。包括司马迁在内的一些后世历史学家在编撰史书的时候,也大都采用了这些史料,这就使得后人误认为这些就是真实的历史。到了明代,《封神演义》的作者在编撰小说的过程中又对此大肆渲染、对殷纣王极尽诬蔑丑化,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有不少人就是通过《封神演义》来认识殷纣王的,这就更使得殷纣王的残暴、荒淫、邪恶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定论。
    记载殷纣王“罪状”的有关资料大都集中在《尚书》、《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六条:第一,好酒色。第二,不敬鬼神。第三,疏远宗亲,信任小人。第四:严刑峻法。第五,聚敛财富。第六:穷兵黩武、刚愎自用。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歪曲的,只要多了解一些商周的历史,殷纣王这些所谓的“罪状”是根本不能成立的。甚至恰恰相反,有些正是他的历史功绩。正如我国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所写:“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肇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
二、对殷纣王“罪状”的批驳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好酒色。《尚书·周书·酒告》记载:“在今后嗣王酣身……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弗惟得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大意是说,且看今天继承王位的殷纣王,自身饮酒过量,酣睡不醒。每天只是大肆饮酒,根本不想停止自己的安乐生活。没有芳香的祭祀升到天上让上帝知道,而只有民众的怨恨。百官群臣,纵乐饮酒的腥味升到天上让上帝都受不了,所以,上帝降下灭亡的灾祸给殷朝。西周早期青铜器大盂鼎铭文亦记载:“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粤殷正百僻,率肆于酒,故丧师祀。” 大意是说,我听说殷人丧失了天命,朝内朝外文武百官,毫无顾忌大肆饮酒,所以丧失了他们的军队和国家。《尚书·周书·牧誓》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的誓师词,其中记载:“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意思是,周武王说:古时候人们有这样一句话:母鸡是不能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那么其家就要衰败。今天殷纣王只有女人的话才听用。
    《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段记载流传更广: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古代希腊罗马酿制葡萄酒,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主要酿制的是谷物酒,反应了生产的进步和农业的发达。从甲骨文中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殷代酿制的酒主要有三种,即酒、醴和鬯。酒是专指用黍酿成的酒,醴是用稻谷酿成的甜酒,鬯是一种特制的专门用来祭祀的香酒,另外还有果酒和药酒。殷人制酒,不但种类多,且产量很高。甲骨文中殷人用酒进行祭祀的内容很多,每次用酒量也很大,胡厚宣先生在研究殷代人殉和人祀时,曾列出了殷人祭祀祖丁配偶妣庚的四条卜辞,每次祭祀都是“鬯卅”。四次祭祀之日期分别是乙丑、戊寅、癸未、庚寅,每次之间相隔不过十三日、五日和七日。这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单为妣庚一人就举行了四次祭祀,用鬯达一百二十卣。《殷墟书契前编》中有一条卜辞:“丁亥卜,南贞,昔日乙酉,服武御于大丁、大甲、祖乙,百鬯、百羌、卯三百牛。”是说祭祀大丁、大甲、祖乙用鬯一百卣,羌奴一百人,牛三百头。一次祭祀用酒这么多,而殷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经常举行的,这就须有较多的酒储存备用。这样,殷人饮酒就成为一种风尚,不仅贵族饮酒,一般的平民也饮酒,甚至在被杀殉的奴隶尸骨旁,也曾见到过殉葬用的粗陋的陶觚陶爵,说明他们生前也饮酒。因此,殷纣王好酒不足为怪。周人从西方初入中原的时候,其经济实力和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殷人,还没有足够的剩余粮食用来酿酒,因而严厉的禁酒并对殷人饮酒大肆攻击。
    殷商时代妇女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她们没有后世妇女那种套在身上封建礼教的枷锁,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更高。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妇女的名字,如妇好、妇井、妇周、妇叶、妇我等,她们能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活动,在殷代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殷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尤为著名,是即有文献记载又被考古发掘所证明了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大约有270余条,她参与王室的祭祀、占卜、宴饮、畋猎等各项活动,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甲骨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登”同征,这是命令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征集兵员,然后率兵讨伐羌人。一次征兵1万3千人,这是目前已知甲骨文中征兵人数最多的一次。在战争中,当时一些著名的将领还要受到妇好的节制,沚戬是武丁时代在北方和西北方作战的主要统帅,他曾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有一条甲骨文记载,妇好率领着沚戬配合武丁一同进攻巴方,武丁正面进攻,妇好侧面设伏,最后在妇好设下埋伏的地方将敌人一举歼灭。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因此,妇好被称为“中华第一女将军”。这就是殷代“牝鸡之晨”的社会背景,殷纣王的妻妾参与政治不足为怪,无可非议。
    殷代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制,据甲骨文统计,殷代中兴名王武丁知名的妻妾就有60余人,相比起来,殷纣王的婚姻还是比较专一的。纵观中国历史,哪一位君主帝王不是酒色之徒,为什么单单要攻击殷纣王。康熙、乾隆两个皇帝他们花天酒地,姬妾成群,但他们励精图治非但没有误国,却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而不甚奢侈、不近女色的光绪、宣统皇帝,却是亡国之君。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我们应当这样理解,殷商时代作为农业生产辅助部门的畜牧业也十分发达,人们饲养了大量的猪、马、牛、羊、犬和鸡、鸭等家畜家禽。除大牲畜马、牛也用作挽车拉犁外,大都用作食物,上述祭祀一次就用牛300头。同时,殷人喜爱田猎活动,既可获得野兽,又是军事训练,甲骨文中记载一次狩猎能获得大量的虎、狼、鹿、野猪、兔等野兽。肉多了吃不完,悬挂晾晒起来,当然是“悬肉为林”了。至于“以酒为池”,这里的池应当是大型的盛酒容器。北京团城里曾展出了元代的玉制大型盛酒器叫做酒海,这里的酒海决不能理解酒的海洋。
    第二,不敬鬼神 。《尚书·周书·泰誓(下)》载:“郊社不修,宗庙不享。”。意思是说不举行祭祀天地的礼仪,祖先宗庙也不贡献享物。《尚书·周书·牧誓》载:“昏弃厥肆祀,弗答。”意思是说轻蔑地抛弃了对上帝祖先的祭祀,对于祭祀这样的大事不闻不问。《史记·殷本纪》亦载:“慢于鬼神。”
    迷信是文化科学知识落后的表现。商代历来迷信上帝鬼神,神权统治严重,这是人们所共知的。但是到了殷商时代的中晚期,透过浓重的迷信神权的氛围,也开始出现较为趋向现实的晨曦。殷人在举行祭祀的时候、用人为牲的数量逐渐减少,这说明生产的发展,人的劳动价值的提高,殷人开始注重现实,而不再将大量的劳动力用作无谓的牺牲。在祭祀中也由以前重视祭奠远祖,变为重视近世先祖父辈。在宗族关系上,也开始疏远支而重近亲,轻旁系而重直系。继康丁之后,殷人完全确立了王位直系继承法,宗法制度趋于完善。在崇拜自然神与祖先神关系方面,也由原来的重自然神而变为重祖先神,确立了祖先崇拜的主导地位。
    殷纣王曾祖父祖乙与天神博弈和“革囊射天”的故事,就说明这一时期人们战胜自然能力的逐步加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权开始发生动摇,世俗王权的强化。
    武乙即位推行新政,加强王权,遭到一批旧贵族大臣的反对,他们动不动就抬起上帝天神来,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武乙决心摆脱这种腐朽势力,推行自己的新政。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命人用木头刻了一个人,说是天神,然后与之博弈,结果武乙得胜,一脚踢翻木人说,天神也只不过如此。他还让人用皮革做了一个大袋子,里面盛满了牲畜的鲜血悬挂在空中,用箭射穿,血流下来了,说是射中了天神。因此,到殷纣王时代,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不敬鬼神”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疏远宗亲,信任小人。《尚书·周书·牧誓》载:“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大意是说殷纣王昏庸无道,竟然对同宗的长辈,或同宗的弟兄,不加进用,反而只对四方许多逃亡的罪人崇敬,尊重、信任、使用,任用这些人作卿士大夫一类的官,使他们残暴地对待百姓,在商的国都任意犯法作乱。
    《史记·殷本纪》载:“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与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迺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意思是说,王子比干对殷纣王劝谏,根本听不进去。大臣商容有贤德,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纣王却废除了他,微子多次劝谏被拒绝,就与太师、少师密谋,遂逃奔周人。比干说,作为忠臣应当以死抗争,就向殷纣王强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7窟窿,你是圣人吗?于是就将比干剖心以观其心脏。箕子十分恐惧,假装发疯与奴隶混在一起,殷纣王又把他囚禁起来。殷纣王任用善于献媚又贪财好利的费中和善于诋毁进谄的恶来执政,使殷人离心离德。
    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是古今一切有作为的政治家和领袖人物与毫无作为、庸碌无能的领袖人物在用人政策上的一个很大区别。传说中黄帝、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就是《礼记·礼运》中孔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任人唯贤”。殷商时代处在我国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有作为的商王大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商王武丁即位之初就曾“三年不语,一鸣惊人”,提拔奴隶出身的傅说为相,使天下大治,出现了“殷道复兴”的局面。
    殷纣王时代的微子、比干、箕子等一批宗室重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极力反对殷纣王的革新措施,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斥退他们无可非议。与次同时,提拔一些出身低贱,甚至是所谓的罪人或逃犯,而能贯彻执行自己路线的人,也是势在必行。
    第四,严刑峻法。《史记·殷本纪》载:“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缰,辨之疾,并脯鄂侯。”
    第五,聚敛财富。《史记·殷本纪》载:“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
    第六:穷兵黩武、刚愎自用。在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与战争。在文献中保留下来的史料,以及甲骨文中发现的关于战争的材料以及商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提供大量的有关战争的史料。就文献而言,《尚书》、《逸周书》、《诗经》、《易·爻辞》、《左传》、《竹书纪年》《史记》等都记载了商代的战争。甲骨文中记载商代征伐对象共计136个,最多的是武丁时期,征伐的方国地点共81个(《甲骨学一百年》)。有学者将武丁时所进行的战争分为三期:①早期被征伐的方国和地方有:甫、沚、(长)、異、望、戉、侯、刍、微、、眣、癸、目、蓺、、、桑、、戈、邑、陟、、方、、薛伯、画、(猷)、戎、亘、羌、、宙、缶、基方、等近四十余国(括号内是隶定字,有些摹原形的字,亦按体例改为隶定字,下同)。②武丁中期被征伐的方国有:人方、巴方、下危、、睢、方、彭、龙方、羌方、土方等。③武丁晚期被征伐的方国有:龙方、羌方、湔方、方、莞方、周方、方等(林小安:《武丁臣属征伐与行祭考》,《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帝乙、帝辛在位共56年,期间大规模地分别对西方的羌人方国和东南的夷人方国进行了战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尚书》、《史记》等文献资料记载了上述殷纣王的“罪状”,我在网上看到有些为殷纣王翻案的论者,就以此而否定两书的价值,这是大可不必的。《尚书》是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作者和成书的年代及部分篇章的真伪,虽然还存在着争论,但他的史料价值是不容否定的。《尚书·周书·牧誓》中所记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甲子朝”,这和历簋铭文中所记的时间是完全一致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其史料价值很高,如《殷本纪》中所记载的商代的世系,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证实,除个别名字有不同外,绝大部分是准确无误的。《尚书》和《史记》只不过是不加分辨的就引用记载了这些资料,这也是古代史家引用历史资料的惯例,不能过多的苛求和责备。对历史资料认真的鉴定和分辨,应当是今天我们的责任。
三、分析殷纣王失败的原因
    既然说到殷纣王英武果断,革旧布新等,那么为什么殷纣王又失败了呢?殷纣王的失败有内忧外患等多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征伐东夷,消耗力量,兵力分散。第二,内部投降派分裂派的猖狂活动。第三,周人背信弃义,发动突然进攻。
    第一,征伐东夷,消耗力量,兵力分散。前面已经谈到殷人和东夷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殷商王朝的整个历史过程,经历了数代人近二百多年。殷纣王时代战争规模特别大,并彻底取得了胜利,然而也消耗了自身的力量,造成了兵力的分散。当周武王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殷纣王大兵尚在东南前线,来不及回师作战,只能武装战俘仓促应战,结果战俘前线倒戈,导致了全军的失败。
    第二,内部分裂派投降派的猖狂活动。以王子微子启为首,在殷纣王身边形成了一个分裂派,其主要成员有箕子、比干等,这就是所谓的“殷有三仁”。微子启是殷纣王的异母长兄,箕子、比干都是殷纣王的叔父,他们代表了商王朝内部的旧贵族势力。
    关于商朝王位的王位继承制度,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是“兄终弟及”,即先王死去后王位传给弟弟;有学者认为是“嫡长子继承制”;也有学者认为早期是“兄终弟及”,晚期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有学者认为是“传壮不传弱”即传位给强壮者。显然,最后一种说法更比较符合实际,在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王位没有后世那种严密的政治机构和制度的有力保证,因此主要是“传壮”,即传位于能担当起大任,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强者。殷纣王就是这样的强者,《史记·殷本纪》也记载:殷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因此继承了王位。
    王子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微子妥协动摇,在关键时刻叛国投敌。《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意思是说:周武王伐纣打败了殷纣王的军队,微子就带着祭祀祖先的宝器来到周武王大军营门前,赤裸着上身,把自己绑起来,左手牵着羊,右手拿着茅草,双膝跪行而前。于是周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他的爵位。这是一个何等奴颜婢膝的丑陋嘴脸,像这样的人是根本无法继承王位的。不但如此,他还四处煽动,《尚书·商书·微子》载:微子说“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跻,若之何其?”意为:父师、少师啊,我就要出门远行。我们的王朝已经要寿终正寝了,我只有逃到遥远的地方,以躲避灭亡之祸。如果你们现在不做打算,将来灭亡的时候你们该怎么办呢?可见其用心的险恶。
    殷纣王的叔父箕子,懂得阴阳五行、占卜祭祀,充其量是一个学者,而不是政治家。在殷末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中,他“佯狂为奴”,逃避现实的斗争。殷朝灭亡之后,却向周人大讲治国的道理和方法,这在《尚书·周书·洪范》中有记载。殷纣王最大的失误,就是因为碍着亲情的面子,没有及早的处理微子集团,而当他感到需要严厉处理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第三,周人背信弃义,发动突然进攻。周人最早是居住在我国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传说他的祖先后稷曾帮助大禹治水,后来被大禹封为司农官。后稷之后的周王是不窋,古文字不与丕同,是大的意思,窋即窑。不窋之称表明这时的周人还过着穴居生活,没有地面建筑,经济生活则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戎狄相近,停留在游猎和粗放的农耕阶段。与夏族、商族相比,周族是落后的。以后周人开始逐步向东迁徙,并开始与东方的商族发生了联系。甲骨文中有“令周侯” 、“周女”的记载,周女即是嫁到商族的女子。《周易》也记载,武丁对外用兵征伐鬼方时,周人也曾参加,并因立了战功,而得到奖赏。
    在和商人日益接触的过程中,周人接受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然而,周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和商人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甲骨文中就有“伐周”的记载。到殷代后期双方斗争日趋尖锐,《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的曾祖父武乙到黄河和渭水之间狩猎,被雷震死。有学者认为武乙到渭水流域狩猎,就是为了威摄周人,并对他的死表示怀疑,很可能是被周人害死的。后来,殷纣王的祖父文丁就杀死了周文王的父亲季历。
    殷纣王准备进军东夷的时候,恐怕周人从西边偷袭自己的后方,就把周文王做为人质扣留在殷都,后来又拘禁在羑里。后虽因周人贿赂殷纣王而释放了周文王,但必定还是殷纣王是从考虑改善殷周关系大局的角度出发而释放的,并“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赏赐给了周文王象征权力的弓箭、战斧,让他有征伐的大权,并封号为西伯。应当说殷纣王态度是友好的,然而周人还是背信弃义,关键时刻从背后狠狠捅了殷纣王一刀。
    牧野之战,武王灭商这只是周人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摧毁了殷商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但殷人及其在东方的属国,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从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的行动上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大肆的表彰微子、箕子、比干、商容等一些殷纣王的反对派,另一方面“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意思是封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为殷王,让其继承殷商王朝的祭祀,推行盘庚时代的德政。之后周武王就急忙撤兵,返回了陕西老家。这样处理失败灭亡的殷商王朝,也等于说旧王朝仍然存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而三年后武庚禄父发动叛乱,起兵反周,周人东征,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才平息了这场叛乱。之后周人才彻底摧毁了殷都,把殷人俘虏做为奴隶,强迫他们迁徙到西方,或者把他们分封给一些周人的贵族。
四、历史上的客观评价
    在历史上,在对殷纣王的一片唾骂声中,也有不少的有识之士说出了公道话,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论,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早就针对辱骂殷纣王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王所谓的“不善”,并不象传说的那么严重。因为君子(这里指周人)厌恶身居低下的处境,所以极力标榜宣扬自己而攻击诋毁别人,把天下的罪恶都归咎于殷纣的身上。
    亚圣孟子也曾这样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尚书》中记载武王伐纣的一个篇章)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意思是: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话,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篇文章,只能相信其中的二三成而已。假如周武王真是仁人君子,那天下是没有敌手的。现在所谓的兴仁义之师为了侵夺殷商的土地,竟然使将士们的血流得可以把木棒漂浮起来,却是大为不仁了。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战国时代著名的盲人历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也指出:“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说明了殷纣王为统一中国征伐东夷,过分消耗了力量,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毛泽东高瞻远瞩,指出:“历史人物也应历史的看待,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能人云亦云,应该实是求事,一分为二的去看待、分析每一个历史人物;对他们有进步的、对历史做出贡献的一面一定要加以肯定。”(《毛泽东的智源》第六页)1952年全国刚刚解放不久,毛泽东视察黄河后就来安阳视察了殷墟。在安阳殷墟他历数殷纣王征伐东夷、统一中原的伟大功绩,肯定了殷纣王对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说:“殷纣王很有本事,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是有功的人。”他接着说:可是他滥用职权,为自己享乐修建酒池肉林,最终被得民心的周武王打败,落了个彻底灭亡的命运。(《古都遗韵  百年安阳·倾听伟人的脚步》)以后又多次说过:“其实,殷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殷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周武王乘虚而入,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殷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后来那些有关殷纣王的坏话都是周人讲的,就是不要听。殷纣王在国中很有名望。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殷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1157页)
    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在评价历史人物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曹操、殷纣王等都有自己的看法。1959年郭沫若访问了向往已久的安阳殷墟。在殷墟他视察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几处发掘现场,后写下了著名的两组诗,第一首前面已经介绍过,下面看第二首:
观园形殉葬坑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雨中踏寻王裕口,殉葬惊看有众奴。
……
此当尚在殷辛前,观此胜于读古书。
勿谓殷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前驱。
东夷渐居淮岱土,殷辛克之祸始除。
百克无后非战罪,前途倒戈乃众俘。
武王克殷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
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鸩居。
……
秦始皇帝收其功,其功宏伟古无侔。
谁如溯流探其源,实由殷辛开其初。
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
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固当厚今而薄古,亦莫反白而为污。
非徒好辩实有以,古为今用没虚无。
方今人民已作主,权衡公正无偏诬。
谁如有功于民族,推翻旧案莫踟躇。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4《豫秦晋纪游二十九首》)
    郭沫若在《青铜时代·驳〈说儒〉》一文中也说过这样的话:(殷纣王)“这人被周及以后的人虽说得万恶无道,俨然人世间的混世魔王,其实那真是有点不大公道的。”“(殷纣王)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商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煞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剪灭殷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更要伟大。这件事,由近年的殷墟卜辞的探讨,才渐渐的重见了天日。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曾指出:“现在传说的纣恶是层累积叠地发展的。时代越近,纣罪越多,也越不可信。妲己的形象,原来得自西汉末年刘向的《列女传》。纣王所谓的‘淫暴’,原来出于《封神演义》等小说的艺术加工”。“确实,要为纣王翻案,谈何容易!然仍有人愿作尝试。开始,翻案者小心翼翼,认为纣王在历史上是值得肯定的人物。纣王曾平定东夷,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促进北方文化向南方的传播,对古代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一定功劳。”“纣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其地位足以驾乎武丁(商代第二十三代国君)之上。”“暴君的帽子是敌对派强加给他的。所谓罪恶的记载多出于‘寓言十九’的战国时代,以及后人的尽情夸大。《尚书》中所提出的纣王的罪状无一属实。乃周人为达到宣传目的所进行的人身攻击”(《千古之谜》帝王篇)。
五、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推翻一切对殷纣王的污蔑不实之辞,殷纣王不是历史上的暴君,而和秦皇、汉武一样是一代大有作为的帝王,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功臣。他推行法制,提拔重用“小人”,打击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他征服东南夷,把先进的中原文化推向边远的地区,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他又是个悲剧的人物,在民族战争中的失败而导致国破身亡。
(本文作者为安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博学院教授、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编后语:《是千古罪人,还是历史功臣》一文写得很好,从“帝辛其人”“对帝辛罪状的批驳”“失败成因分析”“历史上的客观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为帝辛鸣不平翻案,据理力争,观点新颖,并得出结论:帝辛不是暴君,是与秦皇、汉武相并同论的一代伟大帝王,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本文是我们殷商后裔学习的好教材。发表时略作改动,说明如下:
1、“纣”不是帝辛的名,是周人恶谥的号。“名”是人生前使用的特定符号,而“谥号”是对死了后的人盖棺定论的评价。
2、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不是帝辛的父亲帝乙杀的,而是帝辛祖父文丁杀的。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