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昭宋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情况不同。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典出《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庄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到了宋国后就被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邑,这样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详见《尔虞我诈》)。
公元前595年夏,郑国因为在邲地(荥阳北)之战中帮助楚国的缘故,引起晋国的不满,于是晋出兵伐郑。并通告各诸侯国,说要出国举行大型阅兵,然后回国。这是一个阴谋,目的是向郑国施压,迫使郑国就范。郑襄公得知消息,非常害怕,欲求楚国相助。郑国除派人质赴楚外,郑襄公亲自奔楚,商讨应对晋国入侵事宜。由于出兵需经宋国,楚国有所疑虑,所以楚庄王为考验郑、宋两国的忠诚度,就派两位使者,分别造访郑、宋两国。他派公子冯出使晋国,因为赴晋要途经郑国;又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因为赴齐要路过宋国。楚庄王同时交代,不管过宋或者过郑,都不要向他们借道,只管路过。对此,公子冯没有意见,而大夫申舟却因以前在孟诸(商丘)之役中曾得罪宋国而忐忑不安。结果正如申舟所料,途经郑国的公子冯顺利过郑,而途经宋国的他却成了他乡之鬼。宋国认为,申舟过境没和本国沟通,感到非常生气,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安全,于是把申舟杀了。因郑、宋两国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儒家为了宣扬“小帮周”取代“大邑商”的合理性而妖魔化蔑视讥讽说,宋国人不谙事理,不会办事,郑国人聪明智慧,明白事理,“郑国是与大国交往的楷模”。但是,历史上的郑国,也不是一直这样荣光,后衰落时也沦为各国的靶子,像“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躺枪被黑。郑国在春秋争霸期间,他们学会了风向哪边往哪边倒,郑国人很“机灵”而已。而宋国被黑,是有历史渊源的。宋国人是殷朝的后裔,承袭殷人遗风,“重厚多君子”,一直“以周为客”,宋国人演绎的是殷商历史,是不融入周文化的另类,不黑你黑谁呢?先秦诸子们在文学作品里写了不少针对宋国的埋汰故事,都把宋国描述成一个固执和愚昧的形象,是被歧视的对象。因此,“郑昭宋聋”的故事在儒家随波逐流的作用下也成为一个汉语成语,被载入史册。历史上使用该成语最有名气的人当属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曰:“ 郑昭宋聋,一以免患,一以召祸。况各国竞骛於聪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闇,将以求免,不亦难乎?”
殷生良
2018年岁次戊戌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