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详细内容  

武庚北奔探讨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18-12-08  点击:809
    武庚(生卒年未详),子姓,又名禄父,殷商末代君主帝辛的儿子,幼时聪明好学,深受父亲赏识。周人取得政权后,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把帝辛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旧都故地,延续殷祀,殷商遗民大悦。周人立国未稳,强敌环视,武王为国事忧虑,常常夜不能寐。为防武庚复辟,周武王又在京畿周围分封自己三个弟弟霍叔于霍(山西霍州)、管叔于管(河南郑州)、蔡叔于蔡(河南上蔡),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周为安置殷商遗民,将殷商王畿之地一分为三,设邶、鄘、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徙封卫,朝歌以西与南为鄘国,使蔡叔由蔡徙封鄘,朝歌以北为邶国,使霍叔由霍徙封邶。武庚留居朝歌王宫。
    周立第四年,武王姬发驾崩,儿子成王姬诵(13岁)即位,武王之弟周公姬旦代王摄政,掌管国事。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年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因此认为武王的遗命是遭到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着诸侯势力,引起管叔、蔡叔及其他群弟的不满和疑忌,散布周公想篡位之流言。武庚并非庸常之辈,早有梦想有一天推翻周邦,恢复大殷帝国的雄心,时刻在聚集力量,暗中运筹,窥测时机。此时感觉机会来了,于是联络管叔等“三监”,并与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十几个方国串通,起兵反周。管叔、蔡叔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到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和安全。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周公为了缓解困局,想到了德高望重、深受爱戴的召公姬奭。周公说服了召公并取得支持,为保周朝社稷,“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成王命东征,伐朝歌叛”,周公以武力明清白,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周公花了三年时间东征,才平定了这场叛乱。东征虽然消灭了部分殷贵族和东夷贵族的势力,但是殷贵族在原殷王畿以内仍有一定势力。周人吸取三监不能有效地监督殷商贵族的教训,平叛后改变了就地监督殷贵族的政策,把部分殷贵族迁到洛邑(为了控制东方,威服南土,周公决定“筑大邑成周于土中”,即今河南境内建造洛邑,这里地处天下之中,土地宽平,千里沃野,是天然的粮仓,在它的东边,又有伊阙之险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西起周原,东至洛邑,即渭、泾、河、洛一带皆为周的王畿之地。西边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发祥之地,称为“宗周”;东边以洛邑为中心,称为“成周”)管制,其他殷贵族则由周天子分批分给姬姓诸侯,由诸侯分别带到自己的封地去。
    武庚复辟,使周初统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左传·定公四年》载:“公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率)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即奴隶),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旗,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和殷遗民被一分为几,一部分封给失国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的微子启,都于商丘,国号曰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曰卫,赐殷民七族;周成王把原奄国地域分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国号曰鲁,赐殷民六族;还分封唐国“怀(隗)姓九宗,职官五正。”两次分封后,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殷朝的强大国家。当时新分封的诸侯地区往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周贵族带着殷贵族迁去,必然把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去,因为“殷民六族”和“殷民七族”等殷人大多是有技术的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家族,他们的迁入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统一的周王朝极为有利,这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史记》《系年》等文献记载武庚兵败后被周人诛之(“诛”释义:杀;谴责;要求;讨;代等),但《逸周书·作洛》中却有“王子禄父北奔”之说,《尚书·大诰》中有周公东征后,北方、东方民族大迁徙的的记载。历史学家从《逸周书》文献中推断,武庚反周失败后,带领殷商遗民北奔建立新的邶国。因为《史记》中记殷后有北殷氏、《左传》中记有周初燕国和肃慎国之间有殷人亳、《吕行壶铭》中记周康王遣伯懋父北征、《陈璋壶铭》中记亳邦后属燕、《国语》《书序》中记周王朝极拉拢肃慎。通过众多史料的对照,历史学家作出假设:周武王封武庚于邶已在殷京畿北部,当周公东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武庚逃奔到周人统治力所不及的地方燕之北、肃慎之南的一个地方,另建亳都,国号北(邶)殷,地点约在今辽西一带。有史料记载,周人对位于辽东半岛的肃慎国表示较为友好,以为共同对付北殷。后至周康王时,伯懋父北征,联合燕国和肃慎国夹攻北殷,北殷国灭亡后,土地加封给燕国,所以燕的北境在西周初期已发展到东北。随武庚北移的很多殷人继续留居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北部,成为当地的土著,在东北亚各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邶国的始封地,一般认为在今河南的汤阴(有邶国遗址),也有认为在今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一带,说法不一。东汉郑玄《诗谱·邶鄘卫谱》说:“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说文解字》说:“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后汉书·郡国志一》河内郡朝歌县亦称:“北有邶国。”颜师古注《汉书》时即坚持了这一传统观点。清光绪年间今涞水县出土一批铜器以后,因其中铭文都带有“北白”等字样。王国维于是提出邶国在今河北涞水县一带的观点。可是这一观点在解释《诗经·国风》的《邶》《鄘》《卫》诗时会遇到困难,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魏建震在《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国古部族考》文中提出一观点:邶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以后曾迁居涞水一带,涞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铜器即其证据。
    西周初期青铜器铭文中有对武庚的记载。周成王时期青铜器大保簋的铭文有“王伐录子听”,有学者认为,“录”即武庚禄父,“听”就是其太子的名叫听,此铭文讲武庚禄父之子随其父反叛周王朝;而也有学者认为,此铭“录子”就是武庚禄父;也有学者认为,大保簋铭文为“王伐录子耳口”,而另一器铭文有“王伐天子耳口”,只有王子禄父堪当“天子耳口”。我国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青铜器专家唐兰先生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征》文中认为“王子禄父”就是武庚的生时之名;也有的学者认为,“父”字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约等同后来的“子”,如孔子、孟子等,因此,认同《史记》中武庚禄父是同一人的观点。《尚书大传》云:“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也就是说,在三监之乱中的武庚就是禄父,禄父就是武庚。《风俗通》记载:“禄氏是殷纣之子武庚之后裔,以王父字为氏。”武庚的后人以字中的禄为姓氏,称为禄氏。据此,禄父是武庚的字。
    武庚作为殷朝复国的代表人物,创业准备非常充分,人格魅力也十分优秀!可叹选择合作伙伴的错误铸就了复国的失败,因为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的动机就不纯洁,目的只想要夺回周王朝的权力,唯利是图,哪有一心一意辅佐你恢复殷商王朝政权的心思呢?目的各一,目标各异,上下不是一条心,这样的“创业”怎能成功?战争无论胜负,没有丢掉做人应有的人格和气节,虽然失去了国家,但形象和人格却又得到了一次升华。“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这就是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倔强尊严的武庚形象凛然写照。



殷生良

2018年岁次戊戌冬月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